当“治疗”变成私人游戏
深夜的私人诊所里,**医生H**的金属器械在消毒灯下泛着冷光。刚满20岁的实习护士小棠攥紧衣角,盯着诊疗台上那个闪着幽蓝光芒的**扩Y器**。三天前她因痛经求助时,绝不会想到所谓的“子宫矫正疗程”会演变成这样——每周三次的“治疗”中,H的手指总会多停留15秒,体温枪总贴着大腿内侧滑动,而今天的器械尺寸比上次又大了两号。
诊室监控显示:最近三个月,H的夜间接诊量暴涨300%,患者清一色是18-25岁女性。药柜深处藏着23瓶未开封的镇静剂,却频繁补充润滑剂和电极贴片。更诡异的是,所有治疗记录都显示“患者主动要求器械训练”。
被篡改的医疗器械
那个改造过的**扩Y器**藏着致命秘密。法医在后续检测中发现:
- 震动频率被人为调高至医疗标准的4倍
- 内置微型摄像头可180度旋转
- 压力传感器连接着H的手机警报系统
当小棠第7次躺在诊疗床时,H开始往她耳后涂抹特制信息素。监控拍到他白大褂口袋里露出的遥控器边缘,上面有五个不同颜色的按钮。知情护士透露,每次治疗时隔壁房间总会传出奇怪的电机嗡鸣。
失控的“养成游戏”
在H的电脑回收站里,警方复原了38份加密日记:
阶段 | 操作内容 | 用时 |
---|---|---|
1-3周 | 建立疼痛-快感反射 | 每次递增2分钟 |
4-6周 | 植入条件反射指令 | 配合音频刺激 |
7周后 | 远程操控训练 | 24小时监控 |
更可怕的是在H的云端备份中,存着超过200G的“患者训练日志”,每个文件夹标注着姓名、敏感阈值和服从指数。小棠的档案里留着刺眼的红字备注:“第42号实验体,耐受度突破预期,建议进行群组联动测试”。
谁在制造完美受害者
这起案件暴露的医疗监管漏洞触目惊心:
- 涉事诊所2年内未接受突击检查
- 医疗器械采购单上有17项非常规配件
- H的海外账户存在多笔加密币交易
心理评估报告显示,H通过选择性接收患者反馈,构建出自洽的“医患契约论”。他电脑里存着83篇关于感官控制的论文,其中12篇被国际期刊撤稿的争议研究,正是他整套“治疗方案”的理论基础。
当小棠终于意识到每次治疗后莫名的饥饿感和皮肤潮红并非“排毒反应”时,H已经准备好装有GPS定位器的项圈式理疗仪。这场持续189天的畸形实验,在某个雨夜因为器械过热报警而意外曝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