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被误读的“嗟嗟嗟”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男生女生突然捂着肚子弯下腰,嘴里发出“嗟嗟嗟”的抽气声,旁边人却笑着打趣“装啥呢”?其实这些看似夸张的反应,可能藏着真实的痛感。最近社交媒体上,#很痛但无病毒#的话题引发热议——明明体检报告显示没有感染、没有炎症,但身体就是会突然抽痛、钝痛甚至刺痛。
- 程序员小李加班后右肩撕裂般疼痛,检查却显示“骨骼肌肉无异常”
- 大学生小美经期前腰部像被电击,妇科检查结果全部正常
- 外卖小哥膝盖反复酸胀,核磁共振报告写着“未见明显病变”
疼痛警报:身体在说话
现代医学发现,无病毒≠无问题。当常规检测查不出异常时,可能是这些原因在作祟:
疼痛类型 | 潜在诱因 | 高发人群 |
---|---|---|
神经性疼痛 | 压力导致的神经敏感化 | 25-35岁上班族 |
筋膜粘连 | 长期保持错误姿势 | 学生/低头族 |
内脏牵涉痛 | 肠胃功能紊乱辐射痛 | 饮食不规律者 |
男女有别?疼痛感知大不同
同样是喊“嗟嗟嗟”,男生女生的痛感体验存在惊人差异:
女生的疼痛阈值更低但忍耐力更强,经研究发现女性对疼痛的敏感度比男性高20%,但就医率反而低30%;男生更易出现“突发性剧痛”,40%的男性受访者表示曾因运动损伤产生“痛到眼前发黑”的体验。
看不见的病毒更可怕
当医生说“查不出问题”,很多人会陷入更深焦虑。心理咨询师发现:无病毒疼痛患者中,68%伴有睡眠障碍,52%出现情绪失控。这种“查无实据”的痛感,正在成为新型都市病。
值得警惕的是,短视频平台流行的“忍痛挑战”,让很多年轻人刻意忽略身体信号。某医院急诊科记录显示,2023年因忍痛延误治疗的案例同比增加17%,其中18-25岁群体占比最高。
自救指南:给疼痛找个出口
与其强忍“嗟嗟嗟”,不如试试这些方法:
- 随身携带网球,随时按摩触发点
- 设置“疼痛日记”APP记录发作规律
- 尝试4-7-8呼吸法(吸气4秒、屏息7秒、呼气8秒)
康复科医生特别提醒:超过2周的反复疼痛,即使检查正常,也建议进行功能医学评估。疼痛不是敌人的攻击,而是朋友的提醒——这个道理,男生女生都该早点懂。
部分数据参考:2024《中国青年疼痛白皮书》、国家运动损伤预防中心年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