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长河中的"义勇义勇"从不缺席

翻开历史课本,"忠义社""保甲团"这些带着烽烟味的名称格外显眼。北宋年间,河北大地涌现的民间自保组织,正是中国人最早版本的"义勇义勇"。这些人放下锄头扛起长枪,用自家粮食喂养战马,在保家卫国的路上硬生生走出条血路。

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像野火般传遍全国时,"义勇义勇"四个字更是深深烙进民族记忆。东北密林深处,矿工、猎户、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,既没有美式装备也不懂战略战术,就凭着一腔热血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坚持了14年。哈尔滨七三一部队遗址出土的锈迹斑斑的土造手榴弹,至今仍在无声诉说当时的艰难抗争。

现代生活中的"义勇义勇"之魂

2021年河南暴雨中,那个用挖掘机在洪流中开路的司机,被网友称作"孤胆英雄"。但他说自己不过是郑州某个建筑工地的普通工人,看到有人困在车里就本能地冲上去了。这种"本能",正是流淌在普通百姓血脉里的义勇义勇

重庆山火救援现场,顶着45℃高温往火场送物资的摩托车队,有人摔倒了爬起来继续骑;有人烧焦了头发还在往返搬运。这些画面在社交平台刷屏时,很多年轻人说"终于明白教科书里写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样"。其实这种精神从未消失,只不过换了战场继续发光。

文化基因里的特殊符号

从《水浒传》里"路见不平一声吼"的绿林好汉,到《觉醒年代》中慷慨赴死的青年学生,"义勇义勇"始终是中国人最受用的精神IP。戏曲舞台上,白脸曹操永远斗不过红脸关公,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判断忠奸的秤。

近年某些抗日剧被吐槽"手撕鬼子太夸张",但观众仍然愿意买单,本质上是在为"义勇精神"投票。就像《亮剑》里李云龙说的:"狭路相逢勇者胜",这种明知不敌也要亮剑的气魄,才是国人真正想看到的精神内核。

当今年轻人如何续写新章

成都街头阻止歹徒的"六勇士"中有外卖小哥、空调修理工;重庆公交坠江时毫不犹豫跳江救人的路人;疫情中自发组建的志愿者车队...这些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,而是挺身而出的凡人。有位00后志愿者说得好:"以前总觉得家国情怀太大,现在才懂做好眼前事就是担当。"

义勇义勇: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热血与担当  第1张

在B站上,抗美援朝老兵访谈视频播放量常破百万。弹幕中最多的不是"泪目",而是"接棒"。年轻人在非遗传承中创新皮影戏,用说唱重新演绎红色经典,甚至在游戏里复刻历史战役。文化学者说这是"Z世代对义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"。

每个人都可以是时代的护旗手

山东大哥王德建义务帮烈士寻亲十年,找到36位英魂的家乡;杭州退休教师发起"爷爷奶奶一堂课",带着孩子们寻访抗战遗址;就连小区里自发组织的义务巡逻队,都在延续着最朴素的义勇精神。"哪有那么多超级英雄,不过是一群普通人选择多管闲事。"

最近某高校毕业典礼上,校长把义勇义勇四个字作为临别赠言。台下学子举起的手机灯海,在夜色中连成璀璨星河。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能绵延五千年的密码——总有人愿为心中大义,在关键时刻挺起脊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