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抢客户到抢咖啡店座位:一场持续十年的战争
上个月刷朋友圈时,看到我死对头终于破产了的消息,手里端着的燕麦拿铁差点泼到新款MacBook上。倒不是幸灾乐祸——好吧可能有一点点,但更多的是回想起我们斗智斗勇的十年。当年他开张的健身房就在我店铺正对面,连招牌颜色都要刻意用对比色,活像武侠片里隔街叫阵的两个门派。
记得有次暴雨天,我们两家同时推出"买一送一"活动。结果客人们在两家店门口的积水中来回横跳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拍《雨中曲》续集。这场闹剧最终以市政过来疏通下水道收场,现在想想,那些年真是把钱都砸在赌气式营销上了。
账本里的秘密:疯狂烧钱背后的人性较量
三年前翻看公司财务报表时,发现我们的"狙击预算"(员工内部对竞争支出的戏称)居然占到总成本的27%。最夸张的是有个月,两家店为争社区广场的圣诞树摆放位,硬是把10米高的冷杉炒到天价。当晚收银台的小王偷偷吐槽:"你们中年人较起劲来,比双十一抢券还疯。"
不过说真的,这种恶性竞争最终害的还是自己。有次为了抢健身房预售旺季,我们两家都把年卡价格砍到四折。结果某位大妈连续三天拿着两家宣传单来问:"你们明天会更便宜不?"当时真该学菜市场阿姨套个红袖章立块"谢绝比价"的牌子。
破产通知书背后的蝴蝶效应
收到死对头破产的确切消息时,我正在调试新引进的智能体测仪。据说他的最后挣扎是借网贷搞直播带货,结果因为对着镜头演示战绳动作太猛,当场拉伤背肌——这剧情拍成商战片肯定被观众骂太扯。
但这事儿引发的连锁反应够写本教科书了:隔壁瑜伽馆突然开始低价收购二手器械;常来锻炼的律师王哥默默把私教课转成了线上咨询;就连保洁阿姨都忧心忡忡问我:"老板,咱们厕所卷纸是不是该换便宜点的?"
给年轻创业者的血泪忠告
现在每次经过原来的战场位置,看着新开的宠物美容院门口嬉闹的柯基们,还是会忍不住复盘:要是当年少赌口气多抓管理,省下的钱都够盘下整条街了。别学我们整天盯着对手搞军备竞赛,客户真正在意的哪里是淋浴间有没有香薰蜡烛,还不是看你能不能让他三个月减掉啤酒肚。
有实习生问要不要趁机吞并对手的老客户,我直接甩给他看用户调研数据——45%的人其实同时办过我们两家的卡。说白了做生意又不是打斗地主,非要把对方弄破产才算赢。现在反而得天天祈祷新来的奶茶店别又搞什么"第二杯半价",这把老骨头可经不起新一轮折腾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