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想法怎么来的
上周三放学路上,看见李奶奶弯着腰捡饮料瓶,我忽然特别想写篇好作文。回到家发现,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,遇到三年级作文要写300字就头疼——不是字数凑不满,就是写得太像流水账。
记得上次写《我的妈妈》,我把她每天早起做饭、送我去补习班的事都写进去,结果老师用红笔批注:“细节太多像菜单”。这次“我有一个想法”的题目,更让我对着作文本发呆了半小时。
把想法变成积木块
班主任王老师教了我们一个妙招:把大题目拆成小积木。就像搭乐高一样,先把“我发现了什么”“为什么重要”“可以怎么做”分开写。比如我想写小区乱扔垃圾的现象,就可以分成三个部分:
1. 上周看见张叔叔随手扔烟头
2. 保洁阿姨每天要扫三遍楼道
3. 建议每层楼放卡通造型垃圾桶
这样不仅字数轻松达标,还让文章有了清晰的骨架。我们班张小萌用这个方法写的《校门口的早餐袋》,昨天还被贴在了教室后面的优秀作文栏里。
换个角度看平凡事
上周五的社团课给了我新启发。手工老师让我们用旧报纸做笔筒,本来以为没用的废纸,卷成小圆筒后涂上颜色特别好看。写作文不也是这样吗?普通的小事换角度就有新发现。
比如妈妈总说我房间乱,以前觉得她唠叨。后来观察发现,其实是我的书本、玩具没有固定位置。现在我在门背后挂了收纳袋,床头放了分类盒,不仅房间变整齐了,这个改变过程还能写成作文素材。
家里藏着现成素材
昨天吃晚饭时,爸爸说起他公司开始“无纸化办公”,我突然想到可以写节约用纸。但这样容易写成说明书,于是改成记录真实经历:上周美术课我因为忘带素描纸,用旧日历背面画画,意外发现带图案的纸张让画面更有趣。
妈妈在旁边补充:“你上个月用鸡蛋托盘做小花盆,要不也写进去?”对呀!这些生活小实验既环保又有创意,比空喊口号生动多了。看来平时多和爸妈聊天,作文素材就会像口袋里的糖果,随时能掏出来几颗。
让文字会说话
周二去邻居家玩,看到陈爷爷正在教鹦鹉说“早上好”。突然明白好作文要让文字活起来,就像那只鹦鹉能互动。试着把上周值日时,和同学争论谁倒垃圾的场景写进去:
“王小虎把扫把往墙角一杵:‘昨天就是我倒的!’李明从作业本里抬起头:‘可今天该第三组呀!’卫生委员突然举起记分表:‘你俩别吵了,看!上周我们班卫生分最低...’教室里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窗外梧桐叶落地的声音。”
看,用对话和动作描写,比直接写“大家都不愿意倒垃圾”有意思多了。
好作文是改出来的
上周的初稿被老师退回时,我以为又要重写。结果老师让我在三个地方画星星:最生动的细节、最特别的观察、可以扩展的部分。
我的作文里原本写道:“看到同学浪费食物很难过”,被改成:“食堂阿姨收拾餐盘时,最上层的糖醋排骨几乎没动过,油亮的酱汁顺着一次性餐盒边沿,慢慢在塑料袋里汇成暗红色的小溪。”改完后的文字就像开了特效,画面感扑面而来。
现在轮到你试试看
下次写作文卡壳时,可以试试这些小技巧:先给想法拍个X光片,找到它的结构;用生活里的真实故事当砖瓦;最后给文字施点小魔法。记住,三年级的作文不用多华丽,只要像跟好朋友聊天那样,把心里话有条理地说清楚。
看看你的文具盒、书包带、教室窗台上的绿萝,说不定它们正等着在你的作文里当主角呢!就像我上周发现,原来写作文和拼乐高一样,找到对的拼法,300字根本不够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