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土味”遇上专业,这家公司凭什么火?
打开短视频平台,你可能刷到过这样的内容:穿着花棉袄的大爷用方言讲段子,村里大妈组团跳魔性广场舞,甚至还有驴拉磨配电子音乐的神剪辑。这些看似“土到掉渣”的视频,背后藏着一家叫麻子文化传媒的团队。他们用三年时间,把300多个素人账号做到百万粉丝,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破2.8亿次。
很多人觉得土味内容=粗制滥造,但麻子文化传媒的运营总监王磊透露:“我们每条视频的打磨时间比都市剧还长。比如‘二舅说历史’系列,团队要查县志、访老人,把晦涩的典故改成歇后语。观众以为在看段子,其实每句台词都藏着知识点。”
流量密码藏在菜市场?
走进麻子文化传媒的办公室,墙上贴着醒目的slogan:“好内容在田间地头”。他们要求编导每月至少下乡5天,美其名曰“接地气培训”。员工小李分享:“上次在早市拍剁猪肉的大叔,发现他切肉节奏能卡上《野狼disco》的拍子。视频上线后,大叔的肉摊销量涨了三倍。”
- 真实场景:直接使用农户院子、村头小卖部当拍摄地
- 方言优势:保留“恁说啥嘞”“忒中”等地方特色表达
- 互动彩蛋:在视频角落埋梗,比如突然窜过的鸡鸭
数据告诉你:下沉市场有多“香”
根据麻子文化传媒的内部统计,他们的用户画像很有意思:
用户属性 | 占比 | 互动率 |
---|---|---|
三四线城市 | 62% | 8.3% |
40岁以上 | 35% | 12.1% |
乡镇商户 | 27% | 15.6% |
运营负责人透露:“别小看大爷大妈,他们刷视频时长是年轻人的1.7倍。我们给县里化肥厂做的带货直播,半小时能卖5000单,转化率比美妆直播间还高。”
专业团队怎么玩转“不专业”?
别看内容土,麻子文化传媒的配置可不含糊。他们自主研发的“方言AI识别系统”,能自动匹配不同地区的热门话题。比如在四川推麻将教学,到东北就换成冰雕教程。更绝的是“土味素材库”——收集了全国368种特色农具、79类地方戏曲道具。
去年帮某家电品牌做下沉推广,团队把冰箱搬进玉米地,让大妈们边剥玉米边演示冷藏功能。这条广告视频的完播率达到37%,品牌方当月县级市场销量提升21%。
未来要带老乡玩转元宇宙?
最近,麻子文化传媒在尝试新花样:用VR设备带村民“云赶集”,把农家乐做成虚拟社交空间。技术负责人透露:“我们测试过AR扫鸡窝看老母鸡下蛋直播,大爷大妈们玩得比年轻人还嗨。”
当被问到会不会丢掉“土味”特色时,CEO张麻子(这是真名)笑着说:“科技是工具,核心还是真实。就算用5G直播,咱播的还是村口那点事。”
参考文献数据来源:麻子文化传媒2023年度运营报告;某短视频平台创作者白皮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