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那天晚上,学长到底想干嘛?
那天晚上收到学长消息时,我正在宿舍啃薯片追剧。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消息:“学妹,能把你的震蛋器带来给我看看吗?”我差点把嘴里的汽水喷到屏幕上。震蛋器这种私密物品,学长是怎么知道的?
仔细回忆才发现,上周社团聚餐时我提过自己买了新的筋膜枪按摩肩颈。可能是学长把“筋膜枪”听成了“震蛋器”,又或者他压根没分清这两个东西的区别。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市面上的理疗设备确实容易让人混淆:
- 筋膜枪外观越来越像科技产品
- 某些品牌造型确实存在争议
- 功能名称也常玩文字游戏
二、这种尴尬误会真不是第一次
后来和闺蜜聊起这事,发现类似的社死现场还真不少。小王就遇到过外卖小哥送按摩棒时大喊“您的情趣用品到了”,实际上那是她买的颈椎按摩仪。更夸张的是,某知名品牌曾因产品命名不当被家长集体投诉。
数据显示,近3年因产品命名争议引发的退货率上涨了47%。消费者最常吐槽的三大槽点是:
问题类型 | 占比 |
---|---|
名称歧义 | 38% |
外观设计 | 29% |
功能描述 | 33% |
三、现在的产品起名越来越野
为了验证这个现象,我专门去商场转了一圈。某品牌的腰部按摩器居然叫“电臀小马达”,还有个瘦脸仪取名“V脸震动棒”。导购小姐姐解释这是为了“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”,但路过的大爷大妈们看宣传海报的眼神都不对了。
更绝的是某网红产品的广告词:“随时随地,想震就震”。要不是看到实物,谁能想到这是个腿部按摩器?这种擦边营销虽然能快速吸引眼球,但也让真正需要的人不好意思购买。我就亲眼见过个大叔在货架前徘徊了20分钟,最后红着脸走了。
四、这事给我们提了个醒
经过这次乌龙事件,我总结出几条避坑指南:
- 买健康器材时尽量说全称
- 公共场合收快递记得检查包装
- 跟长辈解释新产品要配说明书
- 遇到尴尬别慌,幽默化解最管用
最后给产品经理们提个建议:做设计时别光想着博眼球。我们需要的不是让人脸红的名称,而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好产品。下次再有人问“能不能看看你的震蛋器”,我希望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掏出专业的理疗设备,而不是尴尬到脚趾抠地!
数据来源: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商品投诉统计报告|市场调研机构TechInsight器械类目分析